【藏品名稱】:53年ⅠⅡⅢ冠壹分券(SCG)

【藏品類別】:第二套人民幣

【藏品面值】:1分

【發(fā)行時間】:1955年3月1日

【加印時間】:1981年7月15日

【停止時間】:2007年月4月1日

【正面圖案】:解放牌汽車

【背面圖案】:國徽 花符 漢蒙維藏文字

【規(guī)       格】:90mm*42.5mm

【材       質(zhì)】:紙質(zhì)

【印刷工藝】:膠印四色

【主  色  調(diào)】:茶色 米黃色

【字冠字號】:ⅠⅡⅢ冠

【印  刷  廠】:天津印刷廠

【發(fā)行單位】:中國人民銀行

【最小提貨】:1刀(即100枚)的整數(shù)倍

藏品簡介

     為改變第一套人民幣面額過大等不足,提高印制質(zhì)量,進一步健全我國貨幣制度,1955年2月21日,國務院發(fā)布命令,決定由中國人民銀行自1955年3月1日起發(fā)行第二套人民幣,收回第一套人民幣。第二套人民幣,是在第一套人民幣的基礎上于1955年3月1日開始發(fā)行的。當時已消除戰(zhàn)爭給國民經(jīng)濟帶來的影響,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迅速恢復和發(fā)展,商品經(jīng)濟日益活躍,市場物價穩(wěn)定。國家財政在收支平衡的基礎上,連續(xù)幾年收大于支,國家商品庫存、黃金儲備也連年增加,貨幣制度相應鞏固和健全,一個獨立、統(tǒng)一的貨幣制度已建立起來。

     第二套人民幣紙幣共有11種面值(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元、10元),16種版別,其中分幣采用平版印制技術,角券正面采用凹印,背面使用平印印制技術。元券正、背面采用凹印印制技術,具有版紋深、墨層厚,容易識別的特點,紙質(zhì)相對第三套人民幣紙幣較厚。第二套人民幣紙幣的流通時間約10年左右,53年版從55年3月1日發(fā)行,約在64年開始銀行只收不付。56年版約在62年發(fā)行,在70年代回收。

     第二套人民幣紙幣是錢幣界收藏的熱點,具有較好的防偽功能,容易識別,而且印制得很精美,適合大衆(zhòng)的收藏與投資。自2005年開始第二套人民幣紙幣出現(xiàn)較大的漲幅,主要原因是由于第二套人民幣紙幣流通的時間短,存世量很少,但市場需求旺盛,大幅度上漲是必然的結果。而第二套人民幣紙幣多數(shù)是通過個人收藏或禮品冊成套的方式消耗,沉淀在個人的手中,很少會回流到市場上,而針對第二套人民幣紙幣投資及炒作成分極少,即使有大量的投資資金進入,也難達到炒作的目的,因為市場上的貨源很少,根本沒有貨源提供炒作,并且有錢不一定能買到想買的,除開分幣與5角券仍有成封(即連號100張)的貨源外,其他的票券大多是舊票,全新品相極少,特別是53年版元券全新品相更是少之又少,很難買得到,市價更是不斷的上漲,未來的上漲空間仍然極大。

     第二套人民幣的設計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陳云、李先念等中央領導同志極大的重視和關懷,尤其是周總理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該套人民幣的初步設計方案,于1950年1月上報中共中央,同年5月,中央原則批準。陳云批示:“此事應該準備,但僅僅是準備,不能草率?!?981年中國人民銀行責成各印鈔廠重新開始印制發(fā)行1953年版的小額分幣,共1分、2分、5分三種,為區(qū)別于“五三版”分幣,新幣在編號上僅保留羅馬字冠,而刪除了阿拉伯數(shù)字。由于沒有阿拉伯數(shù)字編號,因此該套分幣的印制就采取以羅馬數(shù)字為序的方式。一個序號印制1000萬張。其中1分幣有三羅馬序號231個、二羅馬序號89個、2分幣有三羅馬序號129個、5分幣有三羅馬序號64個,共513種。總計發(fā)行量高達51.3億張。

20231011160699049904[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