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名稱】:TP19(B)《興城古城》特種郵資明信片(本冊式)

【藏品類別】:特種郵資片

【藏品志號】:TP19(B)

【藏品面值】:60分*10

【發(fā)行時間】:2001年8月26日

【發(fā)  行 量】:60萬本

【封面圖案】:威遠門

【封底圖案】:興城古城

【郵票規(guī)格】:35mm*25mm

【整張規(guī)格】:148mm*100mm

【本冊規(guī)格】:230mm*100mm

【全套枚數(shù)】:10枚

【設(shè) 計  者】:王虎鳴

【攝  影 者】:孟祥君、謝江波、陳鐵

【責任編輯】:佟立英

【版       別】:膠版

【發(fā) 行  價】:12元

【印  刷 廠】:深圳當納利旭日印刷

【發(fā)行機構(gòu)】:中國郵政

【最小提貨】:1本

藏品簡介

(1)郵資解析

(10-1)城墻60分——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周長3274米,高10米。城墻基砌青色條石,外砌大塊青磚,內(nèi)壘巨型塊石,中間夾夯黃土。城墻的四面正中皆有城門,門上筑有城樓,城墻四角有角臺。

(10-2)鐘鼓樓60分——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基座平面為正方形,邊長為20米,樓高17.6米,系大青磚砌成,有十字券洞通向四條大街。

(10-3)甕城60分——興城古城有四門,東為春和,南為延輝。西為永寧,北為威遠。各門均有半圓形甕城。甕城圍筑于城門外側(cè),是古代的近戰(zhàn)防御設(shè)施。

(10-4)魁星樓60分——建在城墻東南角角臺上,樓高二層,八面八角,建筑藝術(shù)精湛。

(10-5)延輝街60分——即古南大街自古商賈云集。街兩側(cè)多為明代風格的店鋪,街中矗立著兩座明代修建的石坊,有“明代一條街”之稱。

(10-6)祖氏石坊60分——延輝街矗立著兩座石坊,居南一座是“祖大壽石坊”,建于明崇禎四年(1631年),居北一座是“祖大樂石坊”,建于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兩座石坊都是四柱三間五樓式,單檐廡殿頂,雕飾精美,氣勢雄偉。

(10-7)欞星門60分——是古城文廟的正門,也稱“狀元門”。木質(zhì)結(jié)構(gòu),斗拱飛檐,歇山頂,配有鴟吻等裝飾,造型精美,古樸典雅。

(10-8)泮橋60分——建在文廟內(nèi),系拱式橋。橋上有石欄,將泮橋分為左、中、右三路。祭孔時只有狀元可以走中路,因此泮橋俗稱“狀元橋”。

(10-9)太平錢莊60分——位于延輝街北段路西,開設(shè)于明朝末年。主要經(jīng)營兌換、存款、放款、匯兌業(yè)務(wù)。清朝以后,成為東三省官銀號興城分店。太平錢莊曾是輻射古城周邊廣大地區(qū)的金融中心。

(10-10)興城海濱60分——明清時期原為海港,是連通古城與菊花島的軍事要地。海濱沙質(zhì)細軟,灘涂平緩,綠蔭掩映,風光旖旎,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

(2)背景資料

興城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為寧遠衛(wèi)城,清代重修,改稱寧遠州城。寧遠古城與西安古城、荊州古城和山西平遙古城同被列為我國迄今保留完整的四座古代城池,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興城位于遼寧省的西南部,是一座新興的旅游城市。在市內(nèi)有一座保存至今的古代城池,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民國時期改為興城縣,是五百多年前留下來的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chǎn),也是我國目前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解放后,古城歷經(jīng)修繕,基本保持了原貌,并贏得了影視界的青睞,在這里先后拍攝了多部影視作品。步入古城,兩側(cè)是明代風格的建筑。城內(nèi)有鐘鼓樓,為古代戰(zhàn)爭時擊鼓進軍、平時報更用。現(xiàn)被辟為文物陳列館,有“紅山文化”時期以及春秋時期的珍貴出土文物。

(3)題材意義

興城古城由于歷史悠久,可上溯到五千年前的“紅山文化”時期,始建于五百多年的明朝,歷史悠久且保存完整,是先輩留給我們的一份珍貴文化遺產(chǎn),由于有較高文化價值,被當時的國家郵政部門選定為第一批特種郵資明信片的發(fā)行計劃。我國是在上世紀末的1999年開始發(fā)行小本片,第一套是《長江三峽》小本片,編號為TP10(B),在新世紀元年的2000年發(fā)行了TP14(B)《內(nèi)蒙古風光》、TP15(B)《平遙古城》兩個小本片,2001年發(fā)行了TP(18)《花園城市深圳》和TP19(B)《興城古城本片》兩個小本片,這樣在全部14個小本片大全套中《興城古城本片》位列第五,處于比較靠前的位次上。

(4)文化與藝術(shù)完美結(jié)合

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總兵巫凱、都御史包懷德呈請督造寧遠衛(wèi)城;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毀于地震;明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經(jīng)明右副都御史袁崇煥復修。

興城古城略呈正方形,城墻周長3274米,就8.88米,底寬6.5米,頂寬5米。墻頂外沿筑垛口,內(nèi)修女兒墻。城墻基礎(chǔ)砌青色條石,外砌大塊青磚,內(nèi)壘巨型塊石,中間夾夯黃土。城墻四面正中各設(shè)有城門一座,東曰春和門,南為延輝門,西名永寧門,北稱威遠門。各城門上修筑高聳的箭樓,各門內(nèi)側(cè)沿城墻修有蹬道。四角高筑炮臺,突出于城角,用以架設(shè)紅夷大炮。

興城明代為邊防重地,明將袁崇煥駐兵于此,屢敗清兵。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1月,清太祖努爾哈赤率兵13萬圍攻寧遠城,身負重傷而敗退。天啟七年5月,清太祖統(tǒng)軍再攻寧遠城,再敗城下。如今的興城火車站廣場正中就立有袁崇煥雕像。經(jīng)歷了570多年的風雨浸蝕和戰(zhàn)爭摧殘,經(jīng)歷代維修,基本保持原貌,與西安古城,荊州古城和山西平遙古城同被列為我國迄今保留完整的四座古代城池。

古城內(nèi)有多處歷史古跡,其中祖氏石坊和文廟最為著名。祖氏石坊坐落于古城南大街(延輝街)中部,原有兩座,相距85米。南為明前鋒總兵祖大壽“忠貞膽智”坊,建于崇禎四年(1631年)。因有倒塌危驗,1969年拆除,現(xiàn)已經(jīng)修復;北為明援剿總兵祖大樂“登壇駿烈”坊,建于崇禎十一年(1638年)。兩坊均為四柱三間五樓式,單檐廡殿頂,柱高樓小,雕飾細膩。祖氏石坊宏偉壯觀,雕刻工藝精美、手法細膩逼真。雖已經(jīng)受360年來風雨剝蝕、但仍保存完整,足以證明我國古代建筑工人的聰明才智,這對于研究明清以來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石刻藝術(shù)和研究明清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興城古城.png